随州房产网 > 资讯中心 > 随州新闻 > 正文

随州 最具人文气息的景观建筑

2012-05-14 09:42来源:随州房产在线整理

                   随州一角,美丽的白云湖

                     古城护城河美丽如画

                     烈山神农洞口的神农庙

                    

            随州城区成排的编钟形路灯成一道文化风景

                   

                   神农公园里的炎帝神农像

        

随县新街镇梓树湾村农民邹甫国和妻子唐祖英制作剪纸作品“炎帝精神,世代永传”喜迎壬辰年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

                神农公园内,周末大舞台盛况

                 叶家山西周古墓群遗址全景照

                      随州博物馆里的编钟演奏

                    明代《随州志》上的古随州房产

    周共·王德樵送回的炎帝神农画像

    五月榴花照眼新,人文随县正宜行。    神农洞口谒初祖,擂鼓墩前聆古音。

  华夏悠悠文明史,烈山脚下是源头。

    山不在高,随县烈山海拔136米。然而,五千年前史前人类的洞穴,却成为亿万炎黄子孙寻根拜谒的圣地。

    “神农洞”乃始祖炎帝神农的诞生之所。洞深不足10米,*里面仅容一张长约2米的石床,相传早期此洞可通20公里外的安居镇,可惜后来通道被泥沙淤塞。

   如今,碧绿藤蔓簇拥着迎春,从洞穴的头顶垂下,似少女美丽的刘海。这里紧邻洞穴盖着一座庙,不知有多少年历史。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这里守侯,每日对来自海内外的同胞,重复诉说着有关神农诞生的故事、传说,津津有味,毫无倦意。南来北往前来瞻仰的人们也被老人绘声绘色的讲解深深感染着,虔诚地焚香、膜拜、捐功德。

    暮春时节,我再次登临烈山,聆听那老人的诉说,还有伴着春风的远古足音。

    拾级而上,秦汉建筑风格的碑苑里,透明玻璃罩着一块高2米、宽1米的石碑,上书阳文:“炎帝神农氏遗址”。这是明万历年间知州阳存愚留下的。这位知州率领百姓祭奠了老祖宗后,不忘刻碑纪念,也算为后人留下炎帝神农诞生此山的直接物证,颇有镇山之宝的意味。

    安徽桐城诗人何松涛赞曰:“九烈山梁挺巨碑,民族伟树根可追。纵然风雨沧桑变,也教炎黄儿女归。七字凝结四海意,一石绽放五洲眉。神农灵在应堪慰,仰赖阳翁寸草晖。”

    谁会想到,这厚重的石碑曾经在山下的某个池塘边,方便人们垫脚洗衣。

    烈山下一座新城在静默中延伸,绿树掩映下,犹如画卷舒展一般。

    站在天门前,目光可透过日月门,直视功德殿。

    步入天门,这里是书法的长廊,无数名人雅士表达着对炎帝神农的敬仰:*****李先念,开国上将、中华炎黄研究会首任会长萧克,他们纷纷为始祖题词;国民党荣誉党主席、自称为广水老乡的连战欣然留下“华夏千秋同尊始祖,炎黄一脉共拜神农”……

    上溯文化脉络,更有诗人曹植、李白、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等留下缅怀先祖功绩的诗作传世,一一刻于石壁,集中呈现。

    有诗人说:“华夏同始祖,天下共烈山”。而去年国际知名学者、台湾辅仁大学教授潘小慧告诉前来寻根谒祖的华人:台湾有130多座神农庙,那里的中华儿女,每年都要虔诚地祭祀。

    游子说,回不去的叫家乡!故土难离,乡情依旧。有谁见过炎帝人文始祖的尊容?清代画家吴承砚挥毫呈现出一幅他的画像,可惜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盗走,后存于美国华岗博物馆。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祖辈发现该画像后,倾其毕生积蓄将画像复制下来,临终嘱托后人一定要将此画像送归炎帝神农故里。受先辈嘱托,1987年11月,美籍华人周共·王德樵带着炎帝神农画像,靠着一本英汉对照词典和一幅古随县厉山地图,跋山涉水,绕道台湾,历经千辛万苦寻到随县厉山,将该画像交给厉山镇政府。如今,这画像挂在功德殿正堂,四周是百家姓氏族牌位,簇拥着,庄严肃穆……

    走过新建的百草园,远视巍峨壮观的炎帝神农大殿坐北朝南。大殿采用庑殿顶,三重檐,高台基的建筑形制。据说,重檐庑殿顶是清代所有殿顶中*高等级。现存的古建筑物中,如故宫太和殿、武当山金顶,明十三陵长陵祾恩殿等屈指可数的建筑才是此种殿顶。由建筑形制可见,此殿为全国**的平民大殿,炎帝神农在亿万炎黄子孙心目中远胜后世历代帝王。大殿里神农坐像慈祥地望着远方。

    大殿前,谒祖广场盛大宽广,八大功绩柱,分东西两侧矗立。自建成以来上,这里连续三年的农历四月廿六日都隆重举行了炎帝神农诞辰祭祀大典,近十万海内外游子宾客汇聚于此。如今,舞台、布景、彩旗,纷纷呈现,彩排的人群,在烈日里挥汗演练,为即将到来的壬辰年炎帝诞辰祭祀大典准备着。

    回望另一山巅,15层楼高的神农大像,昂首天地之间,阳刚之气十足。他手扶稻穗,极目远眺,像是老农祈望好收成,又仿佛盼着远方的儿女归来。

    穿越“火”字形的圣火台,步出华夏始祖门,一湖碧水环绕祖庭。站在九孔桥上,我留下寻根的身影,挥手揖别人文圣山。

    远方,编钟乐音牵动着心中魂魄。驱车20公里,擂鼓墩到了。擂鼓墩名字相传因楚庄王在此搭台擂鼓,鼓舞士气而得名。1978年,这里出土了2400年前的编钟和大量酒器,从此,世人也算见过了《红楼梦》里描述的“钟鸣鼎食”的盛况。

    “编钟敲起来,响彻云天外……”随州博物馆编钟馆是令人神往的。无论你是否有足够的时间,2400年前的编钟演奏,的确是值得你略做停留,放松心情,聆听神往一番。

    “汉东之国随为大”,博物馆的讲解员说这是周武王分封诸侯国的事情。“这里是随国还是曾国?”你的疑问也是考古学家的疑问。距离博物馆20公里外的随州淅河镇蒋寨村叶家山西周**古墓群,2011年新年前夕,在当地农民平整土地的意外挖掘中被发现了。我有幸成为这古墓群发现*早到现场和做报道的新闻记者。我曾触摸过那些带着湿漉漉泥土的青铜器,欣赏首次出土的原始青瓷,和考古专家一起为发现“曾侯谏”铭文而兴奋……专家说,这里的古墓群,出土器物有300多件套,时间比擂鼓墩曾侯乙墓还要早500年!

    真是谜一样的土地!我曾经六次到叶家山墓地看发掘,可那些能说话的泥土和器物,只有考古专家能够与古人对话。而我则痴迷地探询着,希望能把专家们转译的内容广泛传播。

    有人告诉我一个发现,站在距离城区*高的发射塔下看随州城区,仿佛是一个自北向南平呈的巨型耒耜,或者编钟。我也曾驱车爬上那小山顶实地远眺,似有似无,但60多平方公里的现代化城市却像绿色大毯子里绣出的画卷。有规划专家告诉我,随州古城仅有2平方公里,犹如一把小提琴的形状,平匐老城区。我不信。所幸居住的房子就在老护城河边,走几步路,跨过一道桥就到了古城墙。傍晚时分,没事时,我围着古城墙转悠,坐在*高处的亭子间观察着这像琴一样的古城,看着西沉的红红落日,想象着这琴能演奏多好啊。

    华灯初上时,一排排有着耒耜形状的编钟和敲锤的路灯,照着湿漉漉的街道。

    一段明古城墙下,神农公园里,周末大舞台开场了,这座没有音乐朝圣者的城市,居民围着炎帝塑像,跳现代舞、唱古装戏。

    民俗专家说,民间剪纸里有神农,麦杆画里有神农,民间戏曲里有神农。

    在这里,分明感觉着神农力量就在身边,而编钟的音乐元素更化成了生活的瓣膜,在空气里流动。

责任编辑:小乔
随州房产在线电商微信
网友评论(0条评论)

注册|登录看不清?点击更换图片!